少年读史记·汉帝国风云录刘邦卫青小说精彩内容免费试读

张嘉骅·历史重生小说

少年读史记·汉帝国风云录刘邦卫青小说精彩内容免费试读

景帝采用袁盎的建议,杀了努力推行削藩政策的大臣晁错,作为平息战争的手段。当天,晁错穿着朝服被骗去东市,接着掉了脑袋。不料晁错死后,吴、楚等七国并不买账,照样起兵。

太史公评论此事,说:“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他不只感叹晁错的冤死,也为景帝考虑不周且不光明的“拐杀”记上了一笔。

武帝即位时年纪尚小,大权先后掌握在窦太皇太后和王太后的手中。在这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战争中,出场的是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而引爆他们这些外戚权力冲突的,是一个名叫灌夫的莽撞将军。

灌夫借酒使气,想在得势的田蚡面前替失势的窦婴出气,却因此葬送了窦婴和自己的性命。

太史公对这场权力斗争有非常深刻的人性刻画。正由于太史公对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打成一片,水***融,绝无痕迹”(清人吴见思语)的精彩书写,使得《魏其武安侯列传》成了千古不朽的名篇。

卫青和霍去病也是外戚,都靠卫子夫得宠而受武帝重用。这两人征伐匈奴,居功厥伟,但在司马迁笔下不见大书特书。这是因为司马迁自始至终不认同武帝为讨伐匈奴而劳民伤财,自然也不会特意表彰卫、霍两人出征的战果。

基于相似的理由,司马迁也没在张骞通西域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然而张骞通西域却是划时代的创举,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反的,司马迁对名将李广的描述不遗余力,多有溢美之词;但严格说来,李广是否真像司马迁所说的那么好,值得进一步探讨。

李广的亲孙子就是李陵。后人研究《史记》,多认为司马迁之所以推崇李广,应该是受到自身遭遇李陵之祸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要求史家全然客观地记载史实,是不可能的;史家在塑造历史人物时,多少会受到自身固有理念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司马迁同情际遇不佳的正直刚烈之士,他对汲黯的描写饱含怜惜之情就是他自己因直谏而惹祸上身的悲痛的映射。

汲黯不畏权贵,敢在朝中直接指出武帝和群臣的错误,由于耿介刚直而未受到重用,屡次被外放去当太守,终于老死他乡。至于公孙弘和张汤这帮儒生和酷吏,却因懂得看皇上的脸色办事而身居高位。在《史记》的字里行间,我们每每可以感受得到太史公的愤慨;然而正是这种义愤填膺,激发了读者因读史而兴起的正义感。

读者因读史而受惠,从中学到判断是非的准则,小则“独善其身”,大则“兼善天下”。

太史公用毕生的经历撰写《史记》,通过他的书写,那些汉代人的事迹提供了一连串的“生命典型”,他们的精神至今还活在我们的文化里。

那些汉代人真的离我们不远!

32人赞

分享

复制链接
点击复制